在细胞培养的领域,细胞通常被分为两大类:贴壁细胞与悬浮细胞。贴壁细胞需依附于培养皿才能生长,而悬浮细胞则能在液体培养基中自由漂浮并增殖。看似只有贴壁细胞需要关注培养皿的表面特性以及是否需要涂覆胶原蛋白或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 PLL)等物质来增强附着力。然而,如果你认为“悬浮细胞永远不需要包被”,那就可能被它们轻盈的外表所误导。实际上,在某些关键实验中,悬浮细胞也可能需要暂时“靠岸”,甚至依赖涂层表面的帮助。今天我们就讨论悬浮细胞为何有时也需要包被,以及如何正确实施包被。
悬浮细胞并不意味永远不附着
在细胞培养的世界里,贴壁细胞和悬浮细胞是两种主要细胞类型。贴壁细胞依赖于表面附着才能生长,而悬浮细胞则在液体培养基中自由增殖。由于通常认为只有贴壁细胞才需要关注表面涂层的友好性质,因此许多人认为悬浮细胞不需要包被。然而在某些实验中,悬浮细胞同样需要暂时依附于涂层表面,帮助提升实验的可行性。
多聚赖氨酸(PLL)包被的定义
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 PLL)是一种合成的阳离子多肽,富含氨基基团,并带有强正电荷。悬浮细胞膜表面通常呈负电性,PLL通过静电作用能将细胞吸附在涂层上。PLL在以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 初代神经元及干细胞等难以附着的细胞培养
- 组织切片或细胞爬片的固定染色
- 增强某些表面抗体或细胞的结合力
悬浮细胞需要包被的常见场景
悬浮细胞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要包被:
- 免疫荧光成像与免疫染色:悬浮细胞在普通培养皿操作时容易在洗涤过程中被吸头吸走。将细胞置于PLL包被的玻片中,可以实现短暂固定,提高图像的稳定性。
- 电转染后细胞收集:电转后的悬浮细胞在恢复期相对脆弱,适当在PLL包被的板底短暂培养可提高后续转染的效率和存活细胞比例。
- 细胞富集或原位功能检测:一些实验需要在细胞“原位”观察反应,使用PLL或细胞外基质包被可以固定悬浮细胞,提高细胞位置的稳定性。
- 悬浮细胞低密度培养的问题:在低密度培养中,适当包被可帮助形成“锚点”,减少细胞间的漂浮干扰。
- 外泌体及病毒收集实验:在外泌体研究中,PLL包被可以帮助细胞保持稳定状态,确保上清产物的一致性。
如何正确实施PLL包被
值得注意的是,悬浮细胞的包被并不是为了让其像贴壁细胞一样长期生长。大多数情况下,包被的目的在于:
- 实验窗口期内的短暂固定
- 提高操作效率和成像质量
- 增强细胞在特定实验平台上的一致性
长时间的附着可能会影响细胞状态,甚至改变其生物学特性。因此,根据实验目的,合理设置处理时长和强度是十分必要的。
何时不使用包被
并非所有悬浮细胞的实验都需要进行包被。以下情况应避免使用包被:
- 长期培养的悬浮细胞工艺,例如293F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不建议添加包被。
- 需完全无附着状态的实验,如免疫学中的某些流式功能检测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测试等,包被可能影响结果的真实性。
总结
悬浮细胞也有“靠岸”的时刻。无论是为了成像、收集、固定还是维持操作的稳定性,适当的表面包被(例如尊龙凯时的PLL)在关键环节中能够显著提升实验的成功率和数据质量。科学实验讲究适时适地,包被技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